11月4日,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领跑者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蓝新能源”)宣布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和暄资本投资1亿人民币于卫蓝新能源D轮融资,进一步提升了在全球能源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参与卫蓝新能源本轮融资的还有中国诚通混改基金、中信建投、国投创益、招商局资本等,老股东淄博景能继续加注。融资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加快产线建设,增加研发投入。
关于卫蓝
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固态锂电池研发与生产,拥有系列核心专利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中科院物理所在固态电池领域唯一的产业化平台,卫蓝新能源依托顶级科学家团队40余年技术研发积累,持续领跑固态锂电池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公司聚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功率、宽温区、长寿命的固态电池产品,曾率先完成全球首台固态锂电样车,并首次与战略车厂发布超长续航的固态锂电池产品。目前,公司在北京房山、江苏溧阳、浙江湖州、山东淄博拥有4大生产基地。
公司战略布局汽车与储能领域,充分发挥固态电池在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方面的核心优势,重点关注高续航里程动力电池、高安全储能电池。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已申请国家专利400余项,授权100余项,涉及固态电池复合正极、固态电解质、隔膜和负极等核心材料和技术,形成知识产权体系。在产业化方面,公司已与蔚来、吉利等国内国际多家整车厂达成合作。其中,与蔚来汽车合作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预计于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开始量产,该款电池单次充电续航可达1000公里。
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是主要抓手之一。三部委日前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到,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在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背后,是市场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的强烈需求。当前,受重量、体积、安全性等因素限制,液态锂电池已接近能量密度天花板,技术迭代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焦点议题。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产业化进程等方面都极具优势,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电池发展方向。
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攀升,储能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而储能系统的复杂性则对电池循环寿命、安全性、与系统的兼容性,及电池供应商技术和项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征,能够更好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已确定成为新一代电池技术。随着产品的逐步成熟,行业必将进入高增长期,而卫蓝新能源作为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具备业内最大技术研发团队,科研能力全面领先,目前已攻克固态电池界面、安全、能量密度三大核心问题,并以全产业链视角布局上游供应商,在扎实的技术壁垒和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下,与多家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接下来,卫蓝新能源计划于年内推动全部关键材料量产。未来几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快推动产品在高端动力、储能等领域的规模应用,并持续推出技术和经济性同步领先的系列产品,在电池技术迭代的竞争格局中继续领跑。
固态锂电子电芯
卫蓝新能源是和暄资本在国内投资的首家电池公司。卫蓝新能源是全国首家有能力批量交付半固态储能电池和汽车电池的企业,在碳中和以及汽车电气化的浪潮下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社会价值。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产品实现了电动车续航里程1000公里的里程碑,且可以通过高温、针刺实验,实现了安全性的有效提升。其半固态电池将极大解决限制新能源汽车推广所遇到的续航里程以及安全性的瓶颈,进一步帮助国家达成双碳目标,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进口和依赖。卫蓝新能源的优异产品性能和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且持续获得众多头部主机厂和储能客户的认可。我们期待随着卫蓝新能源产能的逐步释放,汽车行业将迎接固态电池时代的全面到来。